找到相关内容609篇,用时17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解读佛教文化:唐代佛教(2)

    所谓八,也是一堆杂烂货,眼、耳、鼻、舌、身(触)是感觉的器官,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唯识论称这五种感觉作用为前五。另外又加一个叫做意识的第六,说是杂乱无章的感觉,必待心的综合作用加以综合,才能成为...贪欲。  法相宗以阐明“万法唯识”、“心外无法”为宗旨,亦名唯识宗。依唯识论所说,以为宇宙万有,都不过是由心识之动摇所现出之影像。内界外界,物质非物质,无一非唯识所变。而所谓能变,有八种,即眼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94568851.html
  • 星云法师:学道者的魔障

    重、轻、冷、饥、渴。前四项属能造触,是依四大种(地、水、火、风)所产生的触,是一切触的所依;后七项属所造触,是因所依的四大种增盛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六、法尘   法尘指第六(意识)所缘的对境,...造成的结果。因此“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不一定美如西施,只不过是眼识妄起造作分别而已。其它如声、香、味、触、法等尘所以会令我们起惑造业,莫不由于其它五根、五向外驰求执取,而产生种种贪染爱著的结果。  ...

    星云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72969464.html
  • 佛教的历史存在与现代反思

    基础上加添上第七“末那”(Manas)和第八“阿赖耶识”(Alaya)。前六中的前五,属肌体生理功能所具有的直观性经验认识,即所称之为的“唯外门转”。前六中的第六“意”,是前五运作的...观念的“意”的支配作用。正是在这里佛教在“”的领域区分开了以人为本位的认识主体同一切非人认识主体之间的不同的“”的本质与界线。  然而,仅仅令以人为本位的认识主体具有作为第六的“意”,仍然无法...

    余树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91469525.html
  • 隋唐佛学思潮泛论

    整理成《成唯识论述记》,简要地表达了“唯识宗”的基本理论框架,亦被奉为“唯识宗”的开山祖师之一。   “唯识宗”,重在一个“”字。他们把“”分为八种,前五为眼、耳、鼻、舌、身,属于人固有的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器官;第六为“意识”,其功能是整理杂乱无章的前五;第七为“末那”,其功能是显现自我本体;第八为“阿赖耶识”,又称“种子”,它藏有无量种子,是产生一切的根据。“阿赖耶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03269606.html
  • 菩提心影:法教篇(三)

    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谓如来智慧德相,即是真心。佛说法四十九年,所说的就是真心:不是第六的生死根本心,也不是阿赖耶识的染污心。但有染污,有虚妄,还是假的。真心不一定在...。  眼、耳、鼻、舌、身五,以明了取外境的色、声、香、味、触五尘境界为用。如镜照物,不起名言计度,若是起了名言计度,便是和第六意识中一分同时意识俱起。  到了佛果位上,他便转为成所作智。诸佛现微妙...

    慈航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80970437.html
  • 读《瑜伽经》(一)

    我是复数,但由於其如如不动的基本特性不变,所以毕竟不等於个我──阿特曼。他们也没有设立阿特曼。他们的自我意识与佛教的第六一样,属於此岸世界物质性的污秽的东西。这样,他们的理论模式也就与小乘佛教一样,...;实际是同义反复。关键是第五点。什么是自性的使命?也就是2·18所说的“享受和解脱”。由此第六点的含义就清楚了。按照数论的演化模式,三德本来处在潜伏状态,由於自我...

    方广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82570718.html
  • 论初期佛教“”之概念及其特点

    ,眼、耳、鼻、舌、身可说为是外感官,其功能在于接收外界讯息,而意根可说是内感官,摄取五根所收之讯息而生起,因此说“依意生识”,或者有第六根、第六和合之“意识”之名。[28]如此,五根如新闻的采访员...等,试图对于人类心灵的运作过程,有更深入的认识。  [2] 此处所使用的“意识”,并非专指佛教的第六,而是一种感知经验。关于佛教所说的意识,特别是“”的概念,稍后将进一步说明。  [3] 如因发现...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873532.html
  • 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

    论典多由第八、第七第六的次序予以展开,如《唯识三十颂》等。这种由深至浅,由难至易的次第,往往拒非上根利机者以门外。但太虚大师的唯识学诠释,则是根据人们认识规律,由浅至深,由易至难,从六到八,从...有着深刻而精辟的论断:“有认识论上的唯识,有本体论上的唯识。我们所认识的一切,即是的影像,这是认识论上的唯识。至于宇宙人生的本体,是否唯识,却还有问题。有人虽主张认识中的一切,只是主观心识的影像,但...

    金易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473545.html
  • 唯识五遍行心所及其与现代心理学相关概念之比较

    缘意识形成的是知觉,过去未来想及言说随眠想与独散意识形成的是表象,随觉想与独散意识形成的是概念。至于想心所与第七和第八形成的,也是与感觉同类的直觉认识(即现量认识)。此外,在八中,只有与第六共...第六识相应的“思”,才相当于意志。前五都只相当于意向活动。因为,前五并没有明确的意愿。至于第七和第八都超越了普通心理学范畴,就另当别论了。  虽然思心所大体相当与心理学所说的意志或意向,但从...

    廖乐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773550.html
  • 唯识学中的知识论

    可以说是直觉的知识,这种知识,依前五是现前的现行境界知识;依内心(第六意识)修证所证的境界,曰实证的境界知识,总曰现量智;㈡比量:因人类社会的复杂,自然界的无穷差别,吾人所知者有限,今若以已知者比推...悟”。这里的“现量”,只提到前五(五官能力),而没有提到第六意识。依唯识,第六意识中的“五俱意识”也属于现量,其一分通于非量。依《因明入正理论》:  现量,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

    德澄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973552.html